福到了的由来
福到了的由来1
福倒了是哪个朝代起源
福倒了,寓意福来到。中国传统年俗之一。春节期间在许多家庭院落的门窗上,往往会看到一些倒贴着的大红“福”字。在中国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三种地方。第一种地方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第二种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还有一种就是在牲口棚,例如牛棚、猪圈的门上才会倒着贴“福”字,寓意福到。下面是福倒了是哪个朝代起源,欢迎参考阅读!
起源
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人们对福的向往和追求。民间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追求,许多地方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的谐音表示“福气到”的寓意。这一风俗最早不会早于明朝初年。关于倒贴“福”字的来历有三种有趣的传说。
第一种恭王府说。
清咸丰年间的一个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为此,恭亲王的福晋(妻子)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
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连累自身,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乃吉祥之兆。”恭亲王福晋一听,转怒为喜,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倒(到),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般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招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叨几句“福倒!福倒!”以图吉利。
第二种慈禧太后说。
我国古代历来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风俗。清光绪某年腊月二十四,慈禧太后传旨,叫翰林院的翰林们写些庆贺春节的对联。这些翰林们拿出浑身解数,用尽华美辞藻,写好之后恭送太后过目。太后见其中连个“福”字都没有,很是不高兴。翰林们见老佛爷生气,吓得忙跪在地上说:“请老佛爷教诲。”太后说:“去写几个‘福’字来。”翰林们忙回去写一堆“福”字送上,太后从中挑几张,让大总管李莲英带着太监到宫内各处去张贴。谁知又惹出风波。
有个太监不识字,把一个“福”字贴倒,当晚谁也没有发现。第二天,太后出来欣赏对联和“福”字,正巧看到,刚要发怒,脑子转得快的李莲英急忙上前说:“老佛爷请息怒,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着贴的。这‘福’字倒贴,就是‘福’倒。福到,不是大吉大利吗?”慈禧听后,转怒为喜,不但没惩罚那个太监,还赏他几两银子。后来这个习惯传到民间,成为一种风俗。
第三种 马皇后说
“福”字倒贴在中国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皇帝听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福倒了是哪个朝代起源】相关文章:
周礼是哪个朝代01-17
左传是哪个朝代05-17
尚书是哪个朝代12-17
勾践是哪个朝代?09-28
徐光启是哪个朝代09-26
周礼是哪个朝代的05-16
左传是哪个朝代的05-16
孟子是哪个朝代人05-16
白尚书是哪个朝代05-16
福到了的由来2
立春
二/十/四/节/气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节气由来
“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古籍《群芳谱》对立春的解释为:‘立,始建也。
民俗民风
撒豆消灾
立春节气
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灾:打牛仪式有县政府举办“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侯土牛过各以豆麻撒之谓散痘消灾。
赶春牛
立春节气
打牛前先把土牛放在东郊称为立牛旁边放携带农具鞭牛的假人为耕夫然后农民向其拜击鼓打牛之后人们把土牛的土块带回家牲圈象。
立春谚语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一人心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本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人勤地不懒,人懒地起碱。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春之始也
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自此,细心地的人儿开始寻觅春在哪里,或是悄悄绽放于枝头的柳芽嫩苞,或是旷野暗自萌动的青草。
春情寄语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四季伊始,在此祝愿新的一年,您的生活如万物般生机勃勃,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幸福和美团圆!
福到了的由来3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小年由来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
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善恶,到除夕夜再返回灶底,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
所以家家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供上灶糖,给灶王爷吃了嘴甜甜的,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习俗
祭灶王 |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之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扫尘土 | 除旧布新
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打扫房屋,清洗家什,擦窗拭镜,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
拔出旧的各种尘垢不祥,做到窗明几净,焕然一新,契合除旧迎新的美好寓意,也为新年的到来做好准备工作。
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因“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去,既指庭院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各种不快。
剪窗花 | 一刀一剪生春风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竟可以随手创造出一张张千姿百态的图案,喜鹊登梅、孔雀牡丹、鹿鹤桐椿、五蝠捧寿等等,贴满家中的角角落落,不但装点着节日的浓浓氛围,更传承着中国几千年的生活智慧。
贴春联 | 总把新桃换旧符
对称圆满,妙语连珠的春联在小年这天也开始张贴起来。
民间讲究“每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吉祥的话语,喜庆的中国红,像一张张写满吉利的福印,庇护着全家的平安幸福,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新年祈愿。
吃灶糖 | 甜甜黏黏
灶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天大街小巷都有卖灶糖的,家中大人在赶集市时早早会将灶糖买回家。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替自已多多美言,后逐渐演变成了小年必吃的零食。
吃饺子 | 送行饺子迎风面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尤其是在北方,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关于小年的诗词
祭灶词宋·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小编说: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
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首诗就详细的描写了祭灶神的食物的丰富以及“男儿酌献女儿避”等民间传统。
小 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二十四日宋·文天祥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俗不同天。
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
小编说:
这两首诗写在小年时,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是文天祥当时兵败被俘,英勇就义的地方。
节日的百感交集、对家乡的思念、视死如归的决心,在这两首诗中一览无余。
纵笔三首·其三宋·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小编说:
同样是写岁末生活的窘迫,苏轼这首诗就乐观了很多。虽然眼下困苦,但明天邻家小年祭灶的鸡酒,一定会拿来与我同食的!
献 寿宋·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小编说:
在小年这天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
因为过一天之后灶神要上天去拜见玉帝,所以要好好恭送灶神上天,求他上天多言好事,带回吉祥。
这首诗前二句写了灶神的相貌,后二句写了祭灶的活动。
庚子送灶即事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小编说:
请灶君吃了胶牙糖,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杀黄羊祭灶的风俗自汉代流传下来。
“瓣香”是佛教用语,即一炷香。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而这一炷香也需要典当衣物才可以获得。
这首诗写出了贫苦人家过小年时候家中贫困带来的窘迫。
送 灶唐·罗隐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使东川·汉江上笛唐·元稹
小年为写游梁赋,最说汉江闻笛愁。
今夜听时在何处,月明西县驿南楼。
祭灶与邻曲散福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