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的由来
火把节的由来1
火把节的由来是
火把节的由来是,火把节是彝族很重要的一个节日,除了彝族之外,还有不少的少数民族也在过火把节。那么你知道火把节的来历吗?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火把节的来历。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火把节的由来与来历
1、火把节的由来传说
中国人对于传说总是非常好奇,因为每一个传说仿佛都被赋予了传奇的影子,显得非常神奇,这就和风水一样的令人着迷。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火把节传说。
纳西族的传说说的是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于是派人将人间烧成火海,然后老天却别人类之间的感性所感动,于是将天神的恶作告诉了人们,并教导他们每年六月二十五这天在家门口点燃火把就可以避免灾难,于是火把节就诞生了。
2、火把节的来历记载
其实在历史上还有专门的史料记载过火把节的。那时候火把节叫做是星回节这样美丽诗意的节日,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节日。
五代时蜀国佚名氏的《玉溪编事·震旦》中有这样的记载:唐时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其中的整个星回节就是我们现在的火把节。后来的《禄劝县志》中记载的“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指出了火把节。
火把节传说的形成和异文
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
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火把节传说有很多异文,
虽来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其文本结构都按人与神的斗争→人战胜神→神进行报复→人再次战胜神→庆贺胜利和夺得丰收的叙述程式来结构故事。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胜利、神的失败而告终的,这与神话中以神为主导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的转移(从自然转向社会)及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的加剧,火把节的传说与各民族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交织为一体,进而成为表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一种口头叙事途径。这类传说是次生性的火把节习俗传说,主题是歌颂祖先和英雄。
【火把节的由来是】相关文章:
宪法日的由来01-05
杯子的由来是什么01-06
立春节气的由来01-05
立春节气的由来和风俗01-04
柚子的属性是热是寒01-08
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是无价的说说01-02
橙子是上火的01-08
中国人民警察节的由来01-10
兰花的形态是怎样的01-07
火把节的由来2
火把节的由来是什么?)
火把节是中国彝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6月24日左右。那时,人们会盛装庆祝,举行摔跤、斗牛、射箭、赛马等娱乐活动。晚上点着火把,挨家挨户走访,在农村的田野里飞奔驱赶“鬼魅”。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传火把节的起源与诸葛亮有关。很久以前,云南未夕地区的人们主要以狩猎和捕鱼为生。有一年,诸葛亮领兵至此。在一次庆祝战胜大鬼(古代彝族奴隶主)的宴会上,诸葛亮得知当地人民不能种植水稻,于是他带领大家挖土、搬石头、在田里修田埂、修水渠,并派人到四川去拔稻种。
一天晚上,诸葛亮得知去拉稻种的人被瘴气和黑暗困在不远处的森林里,决定让附近村庄的男女老少点上一束火把,迎接用火法运稻种攻打瘴气的汉兵。这一天是农历的6月24日。从那时起,未夕和朱甸开始种植水稻和棉花。此后的每一天,当地人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庆祝这个快乐的日子。
火把节持续三天。火把节第一天:献火。这一天,各村各村会宰杀牛羊,集体分享,准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附近村庄的人们会在老人选择的地方立起祭坛,用传统的方式用石头敲击来点燃圣火,并背诵毕摩(彝族民间牧师)深圳生活网的经文来祭祀火种。然后,每家每户,大人小孩,深圳生活网都会从毕摩手里拿着绑着艾草的火把,在田间地头的角落里游走,沿袭着阿希用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递火种。这一天,深圳生活网的家家户户聚集在神坛的圣火下,举行各种传统节日。男生应该效仿传说中的阿提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和斗鸡。姑娘们跟着传说中的阿诗玛,穿着漂亮的衣服,撑起黄油伞,跳着“多洛霍”和塔图舞。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彝族选美。老年人要按照传说中的阿提拉巴的勤劳勇敢、英勇无畏、阿希加的善良聪明美丽的标准,从少男少女中挑选一年一度的俊男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恩爱的男女,在山间,在小溪边,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秦越,弹奏琴弦,彼此诉说相思。因此,有人把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为“东方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当这一天夜幕降临时,每个人都会举着火把跑起来。最后,人们聚集他们的火把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篝火。快乐的人们围着篝火尽情载歌载舞,场面极其壮观。因此,它也被称为“东方狂欢节之夜”。
火把节是彝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驰名中外,被称为“东方狂欢节”。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间举行火把节,大多在农历6月24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新时期,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的由来3
传说,一座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为了不让恶人伤害人类,在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后让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是人类拿火枪来寻仇,便急忙躲进山洞里,并用石块堵住洞口,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从此,人们不再害怕恶人来吃眼睛。后来,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的由来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说。其中,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星回节”的说法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及深厚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