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什么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什么意1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踏上湖湘大地,感受湖湘文化,那滚滚波涛的湘江西岸,岳麓山近市而不喧,参天的香樟树印证了一座百年名校——湖南大学的辉煌,这里曾经凝聚了多少读书人的梦想,这里有一座幽静、古朴、典雅的院落,既有山水相融的灵秀,又有白墙青瓦的素雅,它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当我徘徊在书院的讲堂、斋舍、轩栏的时候,从那一块块匾额、一副副对联中,追寻着它穿透时空的生命力。历史上,这里走出多少仁人志士,特别是近百余年来,这里更是走出了那么多的惊天动地的风云人物。“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前读《曾国藩家书》,推崇曾国藩的坚韧、刚毅的性格,推崇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胸襟。这次到湖南培训,让我有所感悟,曾国藩是这些性格和品德,似乎与他的饮食、地缘有一定的关系,似乎更与湖湘文化的熏陶有着更大的关系。
“无辣不成宴”。吃辣是湖南人的饮食习惯,或者说是一种饮食文化。培训几天的伙食,除了炒土豆,炒生菜没有放辣椒,其它什么剁椒鱼头、辣鸡块、炒鱿鱼等等几乎所有的菜都要放辣椒,有的是红红的一层辣椒,很有些特色。在饮食中加入刺激的辣椒,确实可以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辛辣也有助于去湿驱寒,有助于刺激寡淡的口味。吃多了刺激性的食品,辛辣也许使人的性情发生变化,可能会让人的性情变得火辣、刚毅。有刚毅性格的很多湖南人确实让人敬佩,从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到以身殉国抗议日本对中国留学生屈辱性限制的陈天华,再到“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他们的壮举激发了多少人为国慷慨赴死的豪情。
“山使人坚强,水使人通达”。湖南东有武功山、连云山,南有恒山,西有武陵山,三面环山,北面是洞庭湖,湘江也只有北去,地形上的三面环山,这就是湖南的独特地域了。湖南有钟灵毓秀的潇湘美景,但是生长在多山的环境下,从小就养成了天生坚韧、勇敢的性格。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战斗,开始是屡战屡败,然而,曾国藩坚韧而勇敢的性格却是屡败屡战,最终获得成功。这样性格也存在于曾国藩统领的湘军、存在于左宗棠指挥的千军万马、存在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还体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长沙保卫战中。
“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创造了多少奇迹和历史丰功。历史上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豆鼓书院、嵩阳书院,湖南就占了两个,长沙的岳麓书院,衡阳的豆鼓书院。在湖南大地上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从这里走出了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特别是在内忧外患的清中晚期之后,不断涌现出杰出人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等,他们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晚清“中兴将相”曾国藩是深受湖湘文化的浸润,他早期崇儒、中期尚法、晚期遵道。早期立志修身,积极入世;中期铁腕施政,严格治军;晚期功成身退,解散湘军,真正体现了道家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精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浸润着一方文化,水土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可能对人的性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会产生不同,但更能浸润的可能是不同的文化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什么意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的意思是:
A、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B、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C、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
D、在适应当地环境的长期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说在一定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习惯;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的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性格特征也不同。这句话说明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解析同上
以上是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的意思是: 的参考答案及解析。详细信息你可以登陆广州公务员考试网。如有疑问,欢迎向华图教育企业知道提问。点击咨询>>>
知识点一点点得积累,那么作为解决问题来说,检验标准就是做题了。
做题演练,让知识点更加牢固,也可以在这知识点的海洋里自由地鱼跃。
不放过每次的实战!加油!
找考试题目使用:搜答案神器(https://guangzhou.huatu.com/tiku/)
特别说明:广州华图题库系统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关注广州华图教育微信gzhtfx,政策问题实时答,考试信息不漏看。
华图题库平台所收集的试题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什么意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大部属于农耕文化。普通人经常能吃上肉、蛋、奶是近年的事。正因如此,中国人的主食一般指粮食做的“饭”,而把副食称作“菜”。餐桌食品叫做“饭莱”,就连厨房的切刀也叫做“菜刀”等等。道教著作《玄门大论》对素食解释道:“一者粗食,二者蔬食……粗食者,麻麦也。蔬食者,莱菇也。……粗食止诸耽嗜,蔬食弃诸肥……”。2500多年前的中国医学专著《黄帝内经》里曾总结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些论著说明传统的中国膳食与现代营养学的理想不谋而合。
今天,在由西方传入的面包面前,我国的传统馒头似乎显得苍白黯淡。其实馒头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探索。《礼记》中有关“燔黍捭豚”的记载,说明在蒸制食品之前人类就开始炒食谷粒,烘烤畜肉。从西方的现代食品燕麦片和烤肉,可以看到古时“燔黍捭豚”的影子。不过中国早已走过了烧烤的阶段。早在大约6000年前,传说黄帝发明了釜、甑,也就是锅灶和蒸笼。《周书》中写到“黄帝始蒸谷为饭,煮谷为粥”。由于中国古代烧制陶瓷器和冶炼技.术世界领先,青铜器、铁器也比较早用于炊事器具,加上早期的主食以黍、谷、稻等粒食为主,所以形成了独特的蒸煮食品文化。
中国传统主食加工工艺的妙处之一在于蒸煮。汽蒸馒头和烘烤面包硼比,汽蒸火候易控。现代热物理知识也说明,汽蒸很容易把加热温度控制在l00℃左右,使馒头、包子等熟化时外不焦内不生,营养破坏降到最少;而烘烤面包,火焰温度可达800℃以上,即使现代技术,自动控制,底火、面火也在200℃左右,难免发生外焦内生现象。
正因为蒸制可以做到无论大小的食品,只要时间充分,内外温度都可达到100℃的熟化温度,才有了包馅的包子、馒头、饺子等,实现了包容诸莱、配餐方便、营养全面。带馅的面制品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还有煲汤、煲粥等,这些都和蒸煮加工有关。由于中国古代锅灶发达,五谷杂粮的粥饭成为传统食品,《墨子?天志》称华夏:“四海之内,粒食之民”。五谷杂粮的粥饭不仅好消化,还可以最大限度保留谷粒的养分,包括膳食纤维、矿物质,美味保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